中国 · 新文艺复兴,始于「汉服」

中国汉服网 汉服知识评论79,012字数 5066阅读16分53秒阅读模式

中国 · 新文艺复兴,始于「汉服」

剃发易服

1644年(顺治元年),清兵入关。满洲贵族为了在文化层面巩固统治力度,推行了“剃发令”与“易服令”。这两道命令被彼时大多数地区的汉人抵制,但面对清兵的屠刀,残酷的「剃发易服」还是被大面积的施行。

《清世祖实录》卷十七记载:“自今布告之后,京城内外,直隶各省,限旬日尽行剃完。若规避惜发,巧词争辩,决不轻贷”。

「剃发易服」标志着满清一改曾经少数民族(如蒙古人)统治汉人之后的施政方式,而是以文化融合的方式让人口占比极少的满人能够长时间稳坐汉家江山。在对汉族人保持高压与文化阉割之时,满群贵族也普遍开始端起汉文化,他们学习孔孟之道,研习申韩之术。事实也是,满清得以享二百余年之福,直至闭关锁国的大门被炮火轰开。

「剃发易服」标志着汉文化有了一个大的断层,也同时被附加上了一种深层次的耻辱感。

朝鲜使臣李在《燕途纪行》记载:“市肆行人见使行服着,有感于汉朝(汉族朝代——引者注)衣冠,至有垂泪者,此必汉人,诚可惨怜”;“华人见东方衣冠,无不含泪,其情甚戚,相对惨怜”。

直到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先生下达剪辫子令,「剃发易服」才正式宣告终结。

中国 · 新文艺复兴,始于「汉服」

中山装

那么,在剪掉辫子之后,中国人重新穿起汉服了吗?没有。

1929年4月,国民政府将中山装定为法定制服,这种服饰是孙中山先生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的基础上,综合了日式学生服装(诘襟服)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一种立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

这种服饰的出现也是中国在近代西化的一个表现。在历经过八国联军侵华以及签署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之后,当时的中国人普遍认识到自身的弱小,天朝上国的美梦早已被丢到垃圾桶里,取而代之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孔子不会打洋枪”的观念。

那么如何强大?既要从工业国家学习先进的知识,也要剔除旧弊。所谓的旧弊实际上不仅仅指的是满清遗留的产物,更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里涉及到许多方面的传统。

相比于西方的正装款式,中山服有多口袋的特点,有大衣袋为的是要让衣袋放得进书本、笔记本等学习和工作的必需品,衣袋上再加上软盖,袋内的物品就不易丢失。中山装从实用性出发,摒弃了西装的样式繁琐与不便,也对中国原有的襟式短衫褂,大襟式长衫进行大刀阔斧的改变。

在20世纪中叶,民间的着装愈发的统一,大部分建国前的服饰都被弃用,中山装的「勤俭节约」特质让其成为了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普通老百姓都热爱的服饰。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来临,中国人开始走出去与引进来,中山装才渐渐的退出主流舞台。

中国 · 新文艺复兴,始于「汉服」

时代的特性直接带动了中国人的着装需求,当中国人推翻了腐朽的满清政府时,剪掉了辫子。当中国人提倡勤俭街与发奋自强时,穿上了中山装。当求发展需求被提上日程时,又摇身一变穿上西服以接轨世界。

可以说,近百年的中国是一个将务实主义发展到极致的国家,这在以前封建王朝时是难以想象的。就拿晚清来说,慈溪自大的向“全世界”宣战,咸丰对国事不暇深求。整个社会的运转都依靠着前人经验与圣人之言,「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观点甚至在一些官员看来仍旧适用,似乎只要道德文章做好便能天下大吉。

彼时在中国生活的传教士史密斯非常苦恼中国人的满嘴火车炮,他永远不明白中国人那毫无根据的自信来自哪里,更加不懂为什么中国人为什么不与时俱进,去真正的开眼看世界。尤其是古时候的中国人曾创造出四大发明,曾以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让多民族进行过融合。

虚幻的强大感一度让晚清政府为之麻痹沉醉,直到频繁的割地赔款,以及举国上下被鸦片所毒害,他们才醒悟过来。如果要给当时的中国人进行画像,那么我们可能会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留着肮脏辫子的中国人佝偻着背,双手无力的向前伸展,似在乞求着什么,他的脸满是褶子,眼睛浑浊的看不见光,他的脖子上还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礼义廉耻’四个字。

蔡元培曾认为近代的中国人缺乏科学精神,所谓的圣人之言几乎都是没有经过科学性试验的产物。这也是为什么新中国成立之后会矫枉过正的兴起「破四旧」等运动的原因。

当科学精神与务实精神重新回到中国人身上时,我们所见到的就是中国人将生意做到全世界;是中国迅速的变为现代化的国家;是GDP从原先的建国前的世界倒数成为如今的世界第二。「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尽管只有短短八个字,却道尽了中国百年复兴之路,而当我们的民族自信渐渐恢复时,民间也迎来了一波又一波东方的「文艺复兴。」

中国 · 新文艺复兴,始于「汉服」

汉服运动

我们都知道,西方所谓的「文艺复兴」指的是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比如诞生过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西塞罗等人物。但是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却让文艺衰败殆尽,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

以此标准来衡量中国,那么早在周时就诞生过周礼这样人类文明早期的文明制度,春秋战国时期有诸子百家,汉唐强盛无匹,即便是宋这样对外孱弱的国家也有着辉煌的艺术造诣。而我们现在所说的复兴,更多的就是在说恢复汉唐之光,这两个时期的服饰实际上也是现在被我们频繁拿来改良的服饰。

如果严谨点,汉服运动其实早在清朝灭亡时就曾兴起过,节点就在中山服诞生之前。但因为汉服本身在实用性上的欠缺以及其本身是封建时代的产物,故而早期的汉服运动并没有引起太大的波澜。而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山装在很长时间内成为不可替代的一种文化符号,甚至到今天,中山装都是国家象征之一。

只是,中山装所代表的是现代中国的复兴基调,但无法展现出古之中国那种大国神韵。在民间,汉服运动被不时的提出,亦有有志者试图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来促进这项运动的发展。

中国 · 新文艺复兴,始于「汉服」

2003年7月21日,澳大利亚华裔青年“青松白雪”(王育良)上传自制汉服照。

2004年8月22日, “轩辕慕雪”穿汉服参加黑龙江省第二届武术传统项目比赛,为汉服进入大众视野寻求了一个新的通道。

2005年4月17日,十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儒生在山东曲阜孔庙,首次践行明代释奠礼,也是第一次统一着装的祭礼。

2007年5月,福建汉服天下经文化局批准成立,民政局正式核准登记。成为全国首个官方认可的汉服文化协会。

可以说,自打踏入新世纪以后,汉服运动越来越高频率的出现。这也让人心生疑问,究竟是什么促进了这一运动的发展与壮大?

这其中含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担忧,一个是自信。

两个截然不同的词代表着什么呢?担忧何来?自信又从何说起?我们先来看一看大环境。

新世纪到来后,中国最大的变化就是加入了世贸,从此开启了自己的全球化道路。而加入世贸后的中国变化是显而易见的,经济腾飞,中国逐渐变为工业化大国,其工业实力甚至在全世界独树一帜。许多摆脱了贫困的中国人越来越多的走向世界,向外输出中国文化,展示中国的新面貌。

然而,这样的变化也自然会让人产生一丝的担忧,比如在融入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候,我们的传统文化会不会被彻底遗忘乃至丢弃?毕竟中国曾掀起过多次的新文化改革运动,传统文化在每一次几乎都是受害者,甚至还一度出现过「汉字不亡,中国必亡」的口号。

中国 · 新文艺复兴,始于「汉服」

让我们将时间拨回到2002年2月14日,一网名为“华夏血脉”的网友在新浪舰船知识网络版军事历史论坛发表《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帖子。该帖子在彼时受到大量的关注,犹胜过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十万加」。

而在那年代,汉服早已被塞进布满灰尘的衣柜里,西方世界的先进与优越通过互联网与先行者传的越来越广。许多人相信,中国必须向西方看齐才能迎来更好的发展。

事实上,许多从「白天听老邓,晚上听小邓」时代走过来的人对西方,甚至是更早一步接触到西方文化的香港与台湾羡慕不已。以至于,「传统」被当成土鳖,国货不如洋货。而在城市里,也兴起了风风火火的拆建运动,当无数的大厦拔地而起的时候,这种西式现代化建筑更加让人相信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会感到担忧,当西化与现代化变成同一个意思的时候,中国传统文化的确岌岌可危。以韩国为例子,曾为了寻求文化上的独立而放弃汉字,以至于大多数韩国人到现在甚至读不懂自己曾经的历史。

文化是民族之根本,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保留完好的文明,如何在现代化的道路上对我们的民族文化去芜存菁,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曾面对的难题。事实上,早年穿汉服于公共场合亮相的人多少都会受到异样目光的审视甚至是嘲笑,在经历过两百年左右的耻辱历史后,中国人对落后的害怕与敏感无疑是世界第一的。

另外,我们现在的人对汉服多少都有些理解上误差,汉服是一个很宽泛的说法,中华文明一直是一个多民族不断融合的文明。战国时期与出现过「胡服骑射」,南北朝与元清等少数民族统治的一些时期更是带来了许多新习俗与文化,即便是让我们引以为傲的唐朝,在穿着与饮食上都带有胡风。

中国 · 新文艺复兴,始于「汉服」

在2014年的APEC会议上,参与会议的世界领导人身着中国特色服饰集体亮相。一些媒体认为那些服饰是汉服,也有人表示那更像唐装。这也就是汉服这个名词的不确定之处,它究竟代表的是一个特定的时期服饰?还是一个民族甚至是文明的变迁呢?

为了方便理解,我们统一将汉服理解为一种汉民族在古时候的特征。这种特征我们通过许多电视剧与电影已熟知一二,据沈从文先生考究,汉代的统治者头上戴的冠前梁高耸,向后倾斜,中空如桥;梁分一梁、三梁、五梁几种,上面加有金玉装饰,以表爵位等级,他们的腰间缠有丝绦,配有环刀,常穿白狐裘或者绸子。而普通百姓就要简单的多了,只是头上戴着用来包裹头发的巾或者帻,衣料多为麻、葛。

我们在许多历史剧中看到的打扮多半是经过改良过的,所谓方巾、古扇、衣袂飘飘的潇洒状也不适合需要干活的普通百姓。不过,经过镜头渲染的汉服的确呈现出非凡的魅力,这也为征服年轻群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再来说说汉服与「自信」的关系。

中国复兴之快无疑是过去几十年的一大奇迹,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从连子弹都生产不出来到工业全产业链齐备,从人穷而志短变为发达国家商场的土豪客。中国人前进的步伐一直都比国家要来的快,而一个民族或者国家要有足够的自信,前提就是国家富强,只有在富强的基础上,才能拾起失落的文化。

中国 · 新文艺复兴,始于「汉服」

在西方社会,一度有「黄祸论」甚嚣尘上,「东亚病夫」的帽子也不时的出现挑动我们的神经。甚至是十多年前,许多互联网平台还存在着大量的带路党公知不遗余力的贬低与丑化中国。这是曾经落后所带来的遗毒,也是心态不正所产生的内心畸变。

而当中国一跃成为世界舞台的主角之一时,中国的文化也无疑将迎来一个复兴浪潮。比如,古诗词综艺节目《诗词大会》在近些年大火,《国家宝藏》引发探究古文明的潮流,《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味道播撒到海外。汉服也以重要的文化特征不断出现在文化节目或者网络平台中。

这是文化自信与制度自信所带来的结果,当下甚至还诞生了「国潮」这一名词,故宫研究院就依靠着卖「国潮」产品而赚的盆满钵满。而汉服也是当下最能体现「国潮」的存在。

可以说,中国人的自信正与国力一起在快速复兴。这种自信表现在不羞于自己的传统,不媚于外国糟粕,不屑于自我矮化。

中国 · 新文艺复兴,始于「汉服」

年轻人

年轻人的喜好一直代表着国家的潮流风向,90年代的中国年轻人喜欢日本动画、港台歌曲与电视剧。新世纪前十年的中国年轻人喜欢网络游戏与社交。如今的年轻人钟爱二次元与古风等。

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年轻人喜欢能彰显个性的东西,汉服在当下无疑就有这样的功能。在大多数高校社团,都会有汉服社,年轻的学生喜欢自己手工制作服饰,以求制作出符合现代审美的汉服。

更为重要的是,年轻人并不羞于展示自己,他们渴望让更多人看到自己,以骄傲的姿态面对老一辈可能皱起的眉头。如果生活在城市中,总能在周末时的一些公共场合看到身着汉服的年轻人在拍照。在二手交易平台闲鱼上,有关汉服的鱼塘有上百个之多,其中「汉服复兴」鱼塘有超过40万人入驻,「汉服及配饰」也有超过十万人入驻。

可以说,这种一场由年轻人发动的复兴文化运动。而在互联网中,许多主播与UP主经常身着汉服出镜,典型的是李子柒,她的视频带有浓厚的中华田园古风,她本人也经常穿不同时期的汉服饰录制视频。

在她的视频下,总能看见大量的夸赞与向往之词,甚至在Youtube中,李子柒让无数外国网友感到惊艳。汉服文化正经由新的媒体介质传播到全世界有互联网的角落。

毋庸讳言,中国正在向世界强势输出文化。这在以前是发达国家的专属,例如美国就通过好莱坞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与文化,庆幸的是如今的中国也有能力在世界的舞台上大方的展示自己。

悠悠华夏,千年变迁。曾经的中华文明屹立在世界之巅,代表着世界最高文明,如今的中华文明依然能够代表着一种文明高度,在全球化的今天留下独有的印记。

来源:新品头条

weinxin
我的微信
我的微信
请扫微信与我联系
中国汉服网
汉服儒心——从汉服的发展看儒家文化的影响 汉服知识

汉服儒心——从汉服的发展看儒家文化的影响

《左传》疏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更是华夏礼仪的一部分,可见汉服承载着深厚的礼仪文化。作为影响中国千年...
古代清明节究竟怎么过? 汉服知识

古代清明节究竟怎么过?

仲春与暮春之交,春分过后的第十五天,清明节,如期而至。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历史上,没有哪个节日像清明节这样,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传统祭祖节...
“礼”主导中国古代社会 汉服知识

“礼”主导中国古代社会

“礼”是中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价值观念。春秋时期,孔子通过总结、清理和反思夏、商、周三代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展了古老的“礼”观念,赋予其新的思想内涵,创造性地建立起一套以“...
评论  0  访客  0
匿名

发表评论

匿名网友 填写信息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确定